close

台灣前100大企業集團大陸投資拉警報,去年出現「營收增、獲利減」的詭譎現象,反映對岸經營成本墊高及競爭愈趨激烈。今年在大陸經濟成長減速的不利條件下,情況只怕更糟。主辦該項調查的中華徵信所指出,企業應以分散區域風險和多角化經營來因應變局。  

 根據旺報31日報導,中華徵信所30日公布「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」分析調查,披露鴻海、台塑、廣達等國內百大集團去年經營情況。以各集團大陸投資總體績效來看,去年普遍呈現「營收增加但獲利減少」現象,對岸經營難度顯然愈來愈高。  

 經營難度大增  

 數據指出,2011年百大集團總體大陸營收為9.82兆元,較上年7.86兆增加1.96兆元;獲利數字卻意外衰退,去年稅後純益1635.3億元,較上年1755.2億元減少120億元。另外,百大集團中去年有14家虧損,在大陸地區虧損的家數為24家,較前年10家大為增加。  

 中華徵信所解讀上述數字,指出「營收增、獲利減」的狀況一方面凸顯對岸用工等經營成本不斷墊高,也顯示來自同業競爭情況愈趨激烈,導致企業「加足油門卻跑不動」,大陸的投資效益開始趨緩。據了解,國內某家知名集團大陸獲利由前年百億元縮減至去年的8億元,大縮水92%,足見情勢的險惡。  

 大陸獲利減速主要集中在科技製造業,該產業為外銷導向,加上大陸工資成本提高侵蝕原本低落的毛利,因此成為「重災區」。資料同時披露另一警訊,各集團向大陸西南地區轉移的趨勢明顯,凸顯製造業仍向低工資地區集中化,遭遇升級轉型的困難。  

 相對於科技業的落寞,資料指出,切入大陸通路、服務及金融集團卻收穫甚豐,可以潤泰、統一、兆豐金和華南金為代表;前兩者搭上對岸內需起飛順風車,後者受惠銀行登陸營運放寬和OBU承做人民幣等政策,銀行業去年大陸資產較前年成長48%之多。  

 分散區域風險  

 如何面對大陸經營環境驟變的變局?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提出3項建議:首先,大陸內需成長仍可觀,台灣企業可積極布局消費通路的「產業財」,服務業輸出是趨勢,也是國內廠商優勢。  

 再者,過於依賴大陸的企業必須分散風險,其中馬、越、泰、印、菲等東協國家可說是首選。張大為強調,過去國內廠商相對忽視以上東協國家市場;事實上,該地區近年經濟成長強過東亞、北美洲和歐洲,其出口成長也優於大陸,市場潛力不容忽視。  

 資料顯示,去年百大集團大陸獲利前10名分別為鴻海(482.96億元)、台塑(127.11億元)、遠東(105.13億元)、正新(83.62億元)、可成(78.22億元)、台達電(73.03億元)、裕隆(72.76億元)、光寶(71.33億元)、金仁寶(59.91億元)及緯創(54.53億元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papcost 的頭像
    apapcost

    印刷本事

    apapco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